寫在產後憂鬱的悲劇之後:再給意見之前,先好好聽媽媽說話

2021.11.17

每個人的個與家庭關係不同,化解煩悶當然沒有標準作法。

上週一則產後媽媽疑似低潮殺嬰的新聞讓我心痛不已,尤其是讀到事件中的媽媽描述自己產後常莫名哭泣、壓力大,讓我特別心疼,很想針對這句話給產後低潮的媽媽及伴侶一些意見。

就我觀察,產後幾個月的各種衝擊確實很容易讓媽媽壓力爆表,從新生兒健康狀態、母乳、世代育兒坐月子觀念不同到身型改變,無一不是壓力源,加上受到賀爾蒙與睡眠不足影響,很容易把單一事件無限放大,認定糟糕的狀況永遠不會終止。這時,身邊的人如果只是直覺地說一句「別給自己太大壓力!沒那麼嚴重吧!妳想太多!」反而容易產生反效果,讓媽媽覺得自己很沒用,別人當媽媽是不是很都很輕鬆、沒問題,為何自己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說「沒事」前,不妨先多聽媽媽怎麼說

我認為比較細膩的做法是陪著媽媽討論,並釐清壓力源,再試著一一排除。好比最近我就在診間引導一位產後憂鬱的媽媽講出自己的糾結,她一方面認為餵母乳對小孩好,但又擔心新生兒黃疸居高不下是餵母乳造成。而長輩也反對餵母乳,經常以權威地口吻對她說「就叫你不要餵了啊!」,令她無所適從,而每次因煩躁對先生口氣差時,自己也會在事後感到後悔。同時要顧及新生兒、先生與長輩,心力交瘁的她覺得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得情緒也越來越低落。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狀況與家庭關係不同,化解的方法也迥異。但至少我可從醫師角度分析醫療狀況,堅定地告訴她以時序來看,寶寶黃疸和餵母乳的關係不大,但她當然可主動選擇不餵母乳。影響孩子未來健康的因素何其多,不需要在育兒長路的第一站把自己逼死。而當媽媽訴說心裡苦的同時,不僅能讓旁人更理解媽媽的苦,媽媽也可藉此按下情緒惡性迴圈的暫停鍵,跳出來看事情的全貌,尋求協助。

術業有專攻,在看診最後我也都會主動建議媽媽,如果真的撐不下去,一定要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因此我認為若資源有限,新增的產檢次數應該要分配到產後心理諮商,不單是為了減輕產後家庭負擔,更能讓社會大眾意識到產後身心低潮需要諮商是普遍性的問題,絕非是少數媽媽想不開、不知足導致

鼓勵爸爸育兒!喊口號之前,先改善產假制度

也許是看多了產後憂鬱的媽媽,每當我看到過度強調母乳好處的衛教、或有醫師開玩笑地認為懷孕胖多少不重要,產後瘦「回來」才重要,都會非常憤怒。因為這些都極有可能是壓垮媽媽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收斂這些說詞,反叫媽媽不要焦慮、玻璃心,根本於事無補,還有一點殘忍。

不收斂可能帶來壓力的玩笑話,反叫媽媽不要焦慮、玻璃心,既於事無補,還有一點殘忍。

我也要提醒媽媽們,產後賀爾蒙波動,心煩的事情又如此多,莫名哭泣相當正常,千萬別被「有快樂媽媽才有快樂小孩」這句話綁架。哭沒有對錯,哭不代表妳不愛孩子,不要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好比當妳的朋友情緒低落哭泣時,妳一定也是暖心安慰她,而不會責怪她為何如此沒用、愛哭,但為何要對自己如此苛責呢?

回過頭來看此新聞,我朋友心有戚戚焉地和我說,她剛出月子中心時,女兒半夜一直哭不睡覺, 腦子裡還真的有出現過一個可怕的聲音,希望女兒快點消失閉嘴。事後想起來,又對自己的想法感到自責。她慶幸先生是外商,有兩個月的產假能陪著她育兒做家事,不然這樣的悲劇也很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我認為要預防這類悲劇,除了社會上應更理解產後低潮與憂鬱,政府在鼓勵女人懷孕、男人共同育兒的同時,也應站在勞方立場正視先生產假的重要性。莫讓媽媽離開月中後孤立無援,讓爸爸在職場新生兒間疲於奔命,進退兩難。

烏烏醫師
Copyright © Dr. wuw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