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媽媽」讀後感:決定不當媽媽的我,一樣可以很愛小孩

2022.01.27

年前要來推薦一本好書《我不想當媽媽》。作者寫這本書的契機,是最親近的姊姊對她質疑:「要是妳也生小孩就好了」。為了證明自己不特殊、不奇怪,不生小孩也可以很「好」,她陸續訪談了十八位頂客族,將她們選擇不當媽媽後的自我探索、如何面對外界的質疑,搭配個人的社會觀察做出系統性地整理。

若妳和我一樣決心不生育,一定能從她們的對話中被同理而療癒。即將過年,我們可能又會遇到的各種無理質疑,「現在年輕人只養貓不養小孩,到底是怎樣」、「過完年要準備懷孕了吧?!」「我真沒想到我辛苦生下妳,你卻不生小孩」相信妳也能從這本書找到參考答案。

妖魔化人工流產,無助降低墮胎率

我是未生育的婦產科醫師,對於「如果不能(想)把孩子生下來」這一章節特別有感。作者觀察到韓國戲劇演繹人工流產相關的劇情都極度刻板。好比,女性原本打算墮胎,但看到胚胎的閃爍的心跳瞬間母愛爆發,決定「改邪歸正」把孩子生下來。不然就是墮胎後的女子承受巨大的疼痛、終身後悔,厄運不斷。但根據作者的訪談,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經深思熟慮後才選擇流產,手術後身體也沒有明顯變化,並非戲劇呈現得如此血淋淋。

其實台灣的社會氛圍也極為類似。「俗女養成記2」、「紅衣小女孩」等熱門台劇、台片也不同程度刻板化選擇終止懷孕的女性。 有些專業人士也會在媒體公開表示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又那麼多人不孕,這些女人為何還不把小孩生下來。以至於社會大眾常認定墮胎的女人就是蛇蠍心腸、不檢點愛玩,未來肯定會有報應。

在妖魔化女人前,我認為更該做的是落實性教育,鼓勵女人有勇氣在關鍵時刻拒絕無套的男性生殖器。

我發現就是這樣的氛圍,導致尋求引產協助的女性在診間總懷著愧疚、害怕、不安的情緒,甚至頻頻和我道歉。但就我看,她們和妳我一樣,就是很一般的女性,非預期懷孕的原因可能是單純避孕失敗,誤信迷思,認定避孕藥會長肌瘤、不孕而停藥、以為安全期很安全,或者當下為了迎合男性而沒有使用保險套。選擇終止的原因可能是經濟壓力 、感情不夠穩定或個人健康狀況不佳等因素,她們各有各的人生困境,又為何要為國家人口負成長道歉?

我並非「鼓勵墮胎」,而是在妖魔化女人前,我認為更該做的是落實性教育,鼓勵女人有勇氣在關鍵時刻拒絕無套的男性生殖器。

不生小孩也可以有滿滿母愛

不生小孩的女人就是不愛小孩、不關心社會?作者也舉例反駁這個錯誤觀念。好比樂意幫朋友照顧小孩、或是投身非營利組織的無子女性。

我也曾被貼過「自私」「長不大」「不想負責」「沒母愛」「討厭小孩」等標籤。說我自私倒也算中肯,因為我最在意的是自我實現,也不想對特定的生命負責。但不能武斷地認定我討厭小孩,其實隨年齡增長,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小孩。

少了特殊生命的羈絆,我有更大的自由與資本推動性教育,整合各種資源協助孕婦及產後媽媽。努力為想像中的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友善平等的社會氛圍。

看診時我總是被大寶的笑容融化,我也私下潛入媽媽社團,觀察親子互動,被小孩日記的文字療癒,感受到新生命的無限可能與獨一無二。萬聖節時我也總會幻想,我是會敷衍地把女兒打扮成猴子,還是認真和兒子一起變裝成粉紅米飛兔。
不過我對於不生育的選擇,仍然沒有一絲後悔。少了特殊生命的羈絆,我有更大的自由與資本推動性教育,整合各種資源協助孕婦及產後媽媽。努力為想像中的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友善平等的社會氛圍。

「不想當媽媽」這本書,並非鼓吹大家不生小孩,而是再次強調生育決定權屬於女性,女人當不當媽都可以是最棒的存在。要提升生育率,作者的看法和我類似,就是讓生育對女性的影響縮至最小,給家長一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例如更長的雙親產假、育嬰假、完善的公托政策等等。

如果你覺得這些公共政策離你太遠,使不上力,我們還是可以從個人層面做一些努力,好比在公眾場合看到小孩哭鬧不要擺臭臉,覺得小孩可愛不要亂摸亂碰,尊重主要照顧者,別任意指責媽媽的育兒模式。

最後再次推薦這本書,也祝大家在新年期間可以溫柔又勇敢地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催生、催婚,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文章標籤
分享文章
烏烏醫師
Copyright © Dr. wuw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