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安博士談運動科學」邱個podcast聽後感:科學研究不一定都「科學」!

2021.10.18

昨天去花蓮出差的路上聽了Podcast上何博士和邱哥精彩的對話,感觸很深分享給大家。
這集何博士以科學研究的限制來回應網路針對大重量訓練的質疑。很多人提出論文數據指出,輕重量和大重量對於增肌的效果差不多,而推導出抗老化就舉舉小啞鈴、水壺甚至徒手即可,何必去挑戰「危險」的大重量呢?

短期的運動實驗往往會有初學者效應

仔細看這些論文就會發現,研究受試者大多是年輕、男性、重訓新手,而研究的實驗又常僅有8週、12週, 這就會落入所謂「初學者效應」的迷思。在此階段,不管怎樣練都會進步,當然看不出差異。

可是人要抗老化不是只有幾週,也絕不會只有單一性別,因此要回答「如何利用重量訓練抗老化」,我們需要的是更長時間的研究、更多元的受試者,才不至於淪於紙上談兵。可惜的是,學術界升等的壓力是不等人的,長期的研究往往乏人問津,相關的著作當然即少,也使得運動科學這類型新興領域的研究,容易被錯誤解讀。

當然這不是叫我們要反「科學」,走上土法煉鋼的老路,而是要在實務經驗和科學數據上不斷求平衡與發問,套句老話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博士也提出他在研究所階段,小組討論教授會請大家針對論文提出懷疑,針砭實驗設計不合理、不完美之處,藉由反思的過程,逐漸地逼近事實真相。

其實我覺得,勇敢質疑乍聽之下合理的說法、不斷挑戰舊觀念的態度,不僅可運用在學術殿堂,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裡。尤其是最容易被一班人「質疑」的孕婦,當有人質疑「孕婦吃這個不太好嗎?」、「孕婦可以喝冰水嗎?」妳大可理性的「反質疑」他:請問為什麼不可以?不好是指哪裡不好?這是你的經驗歸納,還是道聽塗說?

少數族群的經驗容易在研究中被忽視

醫師在提供新的醫學知識或衛教時,更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謹慎地去解讀新的數據。

另外,由於一般民眾對於醫師提供的資訊,習慣性地全盤接受,不會去質疑,因此醫師在提供新的醫學知識或衛教時,我認為更是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謹慎地去解讀新的數據。

比如說這陣子很紅的168斷食法。雖說很多研究顯示對於減脂效果佳,又不容易掉肌肉,安全性佳,但我查閱過原始論文,裡面並沒有數據針對女性生理期作出分析。而我臨床上又遇過為數不少進行此飲食法而導致賀爾蒙失調、停經的女性。因此雖有眾多專家學者背書,但在有更多數據可以告訴我「168斷食不會影響女性生理期」之前,我仍會站在反對那一方。

資訊爆炸、流量第一,萬事都有懶人包的年代,要把每件事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獨立思考的確是相當困難。針對我自己陌生的領域比如財經、政治,我也常常無所適從,霧裏看花。因此我很感謝何博士這樣實務與學術兼備的人願意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而不只是用過去權威的方式說,「我都練那麼壯了,當然要信我」、「我是博士,會說錯嗎?」來論述。

反思我自己,在我的專業領域,雖然很困難,我也該盡量要求自己,耐著性子解釋,避免用醫師的權威去回應問題,比如在過去很多長輩聽到女兒要催生,就會以他們人生經驗來質疑,「催生好嗎?隔壁誰誰催生就吃全餐誒」我 「過去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催生不會增加剖腹產率,而且是對母嬰安全的做法,對照我的經驗,催生不是百分之百成功,但和過去放著等自然產兆,的確自然生成功比率更高。」而不是單純的說「我是醫師,你不聽我的要聽誰的」。

當然,若非我專業領域,就乖乖當個聽眾,發問就好,切忌不懂裝懂。

烏烏醫師
Copyright © Dr. wuw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