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打疫苗後的不良「事件」,真相是?

2020.12.01

前幾週一位哺乳媽媽傳出打完肺炎疫苗後哺乳造成女嬰猝死的新聞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這兩天解剖結果出爐,顯示女嬰有上呼吸道感染和雙側大葉肺炎。只不過,新聞中指出,「指揮中心將此事列為不良事件」仍引起媽媽群組的熱議。有人認為這樣就表示施打疫苗很危險,只能在餵母乳和打疫苗中二選一。相反的,也有人批評記者唯恐天下不亂、編輯亂下標不分青紅皂白,只要出事就怪疫苗。

我要說的是,記者沒寫錯,編輯也沒有標題殺人,問題是出在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聽起來差不多,但定義卻差很大!

不良「事件」與不良「反應」,意義大不同

首先要來澄清不良事件的定義。
不良事件是指注射疫苗後,各種發生的不良特殊醫療事件,大至死亡,小至失眠、嘴巴破,不管兩者有沒有合理的因果關連,只要有先後時序相關,都可被算在內。
以台灣最近施打AZ死亡個案為例,目前解剖61案,有45人慢性病、2人頸椎骨折、3人疑似肺炎、氣管管段倒流液體、胃穿孔覆膜炎、2人待釐清,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個案的死亡原因雖然都和施打疫苗無關,還是被列為「不良事件」。

且政府也會希望民眾不分大小問題都廣泛通報,這主要是為了全球性收集個案,累積大數據。如果有某種不良事件特別多,就能針對此做研究比較,找出疫苗潛在的風險。

因此之前有老人家施打疫苗後噎到致死,雖然看起來毫無關聯,仍會被通報且計入不良事件中。另外,針對死亡個案,各國政府通常也會鼓勵解剖,以釐清死亡原因。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聽起來差不多,但定義卻差很大!

至於不良「反應」,除了是注射疫苗後,產生不好的醫療事件,這個反應與疫苗接種之間,還需要具有合理且醫學上可以解釋的因果關係。好比注射疫苗後最常見的發燒、疲勞或肌肉酸痛,就是因疫苗原理是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身體也會因此釋放各種發炎激素,產生發炎反應。所以引起體溫升高或肌肉痠痛確實是合理現象。而很多人感覺疫苗打後像重感冒,其實是因為兩者都是免疫系統活化的結果。只是,前者是疫苗誘發,後者是真的感染而引起。

除此之外,不良反應還需要大數據去證明這個「反應」真的和注射疫苗有關,而不是剛好湊巧發生。舉例來說,過去也曾發生打完流感疫苗後孕婦流產的嚇人新聞,但大規模的回溯統計早已證實,不管是否打疫苗,早期流產的比例都相同。因此就不會將流產列為注射疫苗的不良「反應」。

回到新聞事件。 我們可得知女嬰猝死雖被列入不良事件,但解剖結果顯示死亡原因是肺炎,和施打疫苗無關,並非疫苗的不良反應。媽媽施打肺炎疫苗後,仍可以安心哺餵母乳無需停餵。

烏烏醫師
Copyright © Dr. wuw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