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到底該不該打「無痛」?關於「無痛生產」的四個疑惑

2021.09.30

我先說句心裡話,懷孕過程已經夠辛苦了,生產實在不需要再承受那麼多痛。

每次遇到跑友中有生產過的媽媽,我都很愛問她們:「生小孩比較痛還是跑全馬比較痛?」不意外地常得到同樣答案,「要看有沒有打無痛啊!」的確,無痛分娩的出現可說是生產技術的一大進步,大幅減輕了女人生產的痛苦。很多人甚至開玩笑跟我說,打完無痛簡直像從地獄到天堂,如果第二胎不能打無痛,一定堅決不生。

但相反的,也有媽媽經驗不佳,打了以後還是很痛,和我哭訴她被騙了。也有些說法認為打了無痛後,可能會造成日後腰痠背痛,且延長產程、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能不打最好就別打」。這些都讓「該不該打無痛」成了生產前必問的一題!

關於無痛分娩,我先說句心裡話,可以打就打一下,懷孕過程已經夠辛苦了,生產實在不需要再承受那麼多痛。

 

Q:打了無痛還是痛,就是失敗?

嚴格來講無痛分娩應正名為「減痛」分娩(全名為「硬脊膜外麻醉」),因為這項技術僅能大幅降低疼痛,不是100%止痛。

其原理是利用一根硬針打到下背部的硬脊膜外腔,再從硬針中順勢導入一根軟管給藥,軟管擺放好位置後,硬針就會移除。有些產婦後續仍可以下床走動、坐產球,也有些人下半身會比較無力,活動可能需要人攙扶。

這個止痛方式仰賴麻醉科醫師專業的技術及產婦姿勢擺位的配合,只不過,即使正確操作下,還是有部分產婦(約5%)可能因皮下脂肪厚、脊椎結構變異、醫師經驗不足,導致埋管位置不理想,止痛效果不佳,甚至需要調整管路而重新施打。此外,又因每個人耐痛程度、神經分布不同與安全藥物劑量的考量,不見得讓每個產婦都全程感到無痛。尤其到了產程最後、胎頭較低時,痛感有時又會浮現。

 

Q:打了無痛會影響產程、導致孕婦無法用力?

生產要順利,產婦用力的時機,需配合子宮收縮才能更有效地將胎頭往下推。

因此,一旦痛覺消失,產婦自己可能會抓不到用力的正確時機,導致產程變慢。客觀來講,過去的數據確實顯示使用減痛分娩後,會讓產程慢1-2小時。

不過,因減痛分娩主要作用在感覺神經並非運動神經,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產婦用力。這時只要藉由伴侶、護理師從旁協助,就可根據宮縮監視器、摸肚子的硬度來提醒產婦用力的時機。如果仍抓不到感覺,才會需要降低麻醉劑量讓產婦「有感一點」來用力。

而即使時間變長,只要胎兒胎心音穩定,也不會增加剖腹產率。相反的我也觀察到,不少產婦施打減痛後,讓原本因疼痛而緊繃的骨盆底肌放鬆,胎頭順利下降,反而加速了產程。

 

Q:打無痛比較容易有腰痠背痛的後遺症?

因減痛分娩施打位置敏感,很多人堅信這樣會傷害腰椎、龍骨,甚至將產後腰酸背痛歸咎於施打減痛。其實這些症狀是因為懷孕時,腰椎被子宮、胎兒往前拉,若媽媽在孕期因此骨盆前傾、沒保持脊椎中立的姿勢,就很容易讓壓力集中在下背。雖然產後身體負擔變小,但因雌激素濃度下降造成疲勞恢復變慢、核心無力,又要抱小孩、餵奶,往往讓腰痠背痛情形加劇。

 

Q:打無痛會增加生產中的風險?

首先要強調,以硬脊膜外給藥的路徑讓藥物集中在局部,並不會隨著體循環進入胎盤,因此對於胎兒來講是相當安全的。

不過還是要說,只要是醫療行為都可能會有併發症和副作用,最常見的有麻藥反應造成的皮膚癢、噁心、血壓降低、頭暈、產後因下半身無力造成排尿困難,穿刺時產生血腫、或不慎穿破硬脊膜導致頭痛等。所幸,這些不適只要調整藥物劑量、平躺休息即可改善,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我們也可在產前靠抽血排除凝血功能異常,並透過諮詢確認孕婦是否對藥物過敏、有無相關脊椎病變等來降低併發症風險。待產時,也可趁媽媽產痛不明顯時預先將麻醉軟管置入,避免因疼痛不能配合而增加施打困難度。

但,難道不能用其他方式來減痛嗎?

即使有了減痛分娩的存在,我認為非藥物的減痛技巧仍可輔助使用並不互斥,比如待產時頻繁地更換姿勢、走動、坐產球、熱水淋浴等。伴侶也可利用按摩球協助放鬆、一起練習呼吸法,放音樂、影片協助轉移注意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選擇施打減痛分娩如同要不要生育、要不要自然產一樣,都是女性個人的醫療決定,旁人應予以尊重。選擇打減痛並不表示不夠勇敢,隨意用「為母則強」這四個字認定生小孩就得忍痛未免過於情緒勒索。

而生產順不順利、產程快不快,要考慮的層面很多,從胎頭的大小、位置,胎心音是否,媽媽產道的大小、掌握用力的技巧皆有影響, 如果只是為了怕產程變慢而忍痛,實在是有點不值得。

提供完整資訊後,將選擇權交還給媽媽,才是真正友善多元的生產模式。

反過來說,只要是醫療處置必定有其失敗率和風險,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衛教絕對不能報喜不報憂,不將任何處置過度美化,提供完整資訊後,將選擇權交還給媽媽,才是真正友善多元的生產模式。

烏烏醫師
Copyright © Dr. wuwu. All Rights Reserved.